年糕,一种黏黏的糕,预示着家人之间的团结和凝聚之意。年糕在字面上与“年高”谐音,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高升,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最早的时候,年糕是用来祭拜神明或供奉祖先的,后来才成为农历新年的美食之一。
材料和做法
材料:糯米粉(500g)、白糖(450g)、食油(一汤匙)、水(600ml)、香蕉叶(数片)
做法:
- 香蕉叶要先用热水烫软,再铺进筒形容器内
- 把 450g 白糖倒入锅内,用中小火加热融化至焦糖色
- 倒入 100ml 的水,搅匀后盛出来放凉备用
- 取一个新盆,把 500g 的糯米粉过筛,并加入步骤 3 的糖水和 500ml 的水
- 加入食油,搅匀成面糊状,再次过筛至没有颗粒
- 将面糊倒入容器内,放入蒸锅用大火蒸煮 30分钟,再转中小火蒸 1.5至2小时(蒸煮期间,需要为蒸锅添加热水)
注:刚蒸出来的年糕要搁置一段时间,完全冷却后比较容易脱模。几天后,年糕才会变硬,比较好切。
(图源:Juliana Phang/Flickr)
年糕的由来传说
其一、过年期间,为了防止年兽吃人,“高氏”一族预先制作粮食条块,放在户外,让人们躲在家里。当年兽来到,找不到人,便把粮食都吃完,吃撑后便回去了,人们也就不再受到年兽的侵害。后人沿用这个方法,一年又一年地制作条块状的粮食。联合“年”与“高”的谐音字,粮食从此被称作“年糕”。
(图源:刘冠宇/Behance)
其二、春秋战国时期,吴国大夫伍子胥(原楚国人)多次劝谏吴王警惕越国,吴王都无动于衷。伍子胥预感吴国迟早灭亡,在奉命兴建苏州城墙时,预先用糯米制砖埋在地下。后来,吴王听信谗言,送剑赐死伍子胥。他死前留下遗言,告诉亲人日后若遇上饥荒,可以挖掘城下三尺觅食。后来,吴国与越国真的对战起来,城内断粮。时值过年,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的话,挖地三尺果然发现了糯米砖,得以饱腹。苏州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,用糯米制作砖头形状的年糕,而过年吃年糕的习俗也渐渐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。
(图源:网络)
年糕祭灶神
信奉道教且相信灶神的华人,厨房里一定设有灶神的祭坛。相传,每逢农历新年来临之前,灶神一定会升上天庭,向玉皇大帝汇报在过去一年里,这家人家中发生的所有事情。为此,十分有智慧的祖先们制作黏黏甜甜的年糕,讨灶神欢心之余,也要黏着祂的嘴巴,意味着让祂多说好话,少说坏话。
(图源:VCG)
中国各地年糕特色
在中国各地,年糕还有不同的颜色和做法呢!黄、白色的年糕象征黄金、白银,有新年发财的寓意。 年糕上也会贴着写上诸如“福”、“如意”等吉祥字眼的红纸。中国北方流行以蒸或炸来烹煮的甜味年糕,而南方的年糕除了蒸炸,还有片炒和汤煮的方式,甜咸皆有。
觉得年糕太单调,可以像河北人在年糕中加入红枣、豆类一起蒸煮。山西北部有的地区还会用年糕包豆沙、枣泥等馅料增添风味。想知道更多中国年糕煮法,可以点击这里查看。
(图源:知乎)
注意事项
年糕在制作过程中被加入了不少的糖,如果以油炸方式烹煮,会导致摄入的油和热量过多。因此,高血糖、糖尿病患者还是少吃年糕为妙,避免引起血糖迅速升高,导致血糖波动。
即使血糖指数正常的人,也不能吃太多年糕,因为年糕的质地紧密又黏韧,吃多了可造成胃胀和消化不良。建议控制好食用分量,吃的时候多咀嚼几下再吞咽。